一直是德国的主要字体,直到二战期间纳粹突然停止使用它。

我读到需要引用的文章称,纳粹在 1941 年突然将 Fraktur 标记为“犹太人”之前,曾于 1933 年尝试引入 Fraktur 打字机,但很快就放弃了。

这引发了我的疑问:为什么德国打字机一开始不采用 Fraktur 字体?

纳粹于 1941 年停止使用 Fraktur,官方原因是他们将其标记为“犹太”,但可能是因为他们发现它对他们的“帝国”不切实际,因为那里有许多非德语地区。但打字机的历史比这要悠久得多。我想知道,如果有人在 1920 年在德国制造了一台打字机,为什么他们使用 Antiqua(拉丁字母)而不是 Fraktur?

5

  • 2
    你写“突然停止使用”。有什么原因吗?这可能是你的线索。


    – 

  • 2
    首先,只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Fraktur 打字机”即可找到一些带有 Fraktur 键的打字机图片,因此它们确实存在。其次,我会从您的问题中删除纳粹德国标签。打字机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之前就已开始使用,因此我认为您的问题主要是指 1880 年至 1940 年(打字机发明至 Fraktur 停止使用)这段时间。


    – 

  • 1
    。至少,所有问题都应该解释为什么维基百科不够充分。


    – 

  • 2
    问题基于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即没有(少量) Fraktur 打字机。我相信支持该假设的研究可能会解决更大的问题。


    – 

  • 2
    @MCW 我现在也发现我的研究还不够。


    – 


最佳答案
2

这是进行一些“实验历史”的好机会 – 或者至少可以回顾其他实践者的结果。

想想打字机的工作原理 – 一个小的金属字母吸收液体墨水并将其拍打到纸上。由于纸张是由吸水纤维制成的,因此墨水会在干燥之前迅速扩散一点(印刷术语为“渗色”)。

结果是字母看起来比实际更粗。这就是为什么罗马式打字机字母表设计有宽阔的字库,这样当墨水渗出时,你仍然可以得到这样的页面(来自第一台商用打字机,1856 年 Hansen Writing Ball):

现在让我们看看 Fraktur。用非正式的语言来说,这是一种从中世纪书写演变而来的“哥特式”字体。因此,它非常适合宽笔尖笔 – 清晰、粗的垂直笔画,细的水平添加和装饰。

这在打字机上看起来很糟糕。您可以看到字母在较厚的部分如何渗出成一团难看的墨水,或者在较薄的部分(𝖌 上的下降部分以及每个大写字母)无法吸收足够的墨水。这破坏了许多使 Fraktur 可读的功能。

将其与报纸进行比较,由于印刷过程对这种字体更加友好,低质量的纸张仍然能够保留细线。观察 𝖆、𝖒、𝖛 或 𝖜 等封闭字母的根本区别(尽管 𝖊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表现不佳)。

可以绕过这些限制 – 例如下面的字体样本将字母间距扩大到正常的 2 倍甚至 3 倍 – 但这不是罗马字体必须做出的权衡,并且与其他因素(缺乏粗体和斜体来强调,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罗马字体比 Fraktur 更受欢迎)一起抑制了对 Fraktur 的需求,因此抑制了 Fraktur 打字机的需求。

这里的 Fraktur 样本分别来自 1903 年和 1926 年制造的机器,远早于纳粹崛起。因此,德国打字机(其中一些!)肯定仍在使用 Fraktur,并对其进行了改进。看看第二个样本有多清晰!23 年的进步显而易见,但它们与罗马字体的开放、高度圆润的形式仍相去甚远,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字体发展成为和类似的字体。

Fraktur 字体的限制意味着它无法与罗马字体的流行度和清晰度相媲美。请注意 1926 年机器的描述:带有 Fraktur 字块的罗马键,已经部分屈服于主流字体。

5

  • 我认为正确的印刷术语是“油墨挤压”,因为“渗色”是指油墨区域有意延伸到预定的切割线或修剪线之外。对于半色调来说,它应该是“网点扩大”


    – 


  • 5
    “一个小的金属字母吸收液体墨水并将其拍打到纸上” 并非如此。打字机将字母形式(当时是金属)压入色带(当时是织物),色带将色带中的墨水(当时是液体)转移到纸上。问题是织物的柔韧性有限,导致墨水在字迹周围转移。织物必须足够厚才能保留墨水以供多次印刷,并经受多次重新上墨。这就是为什么在打字机寿命结束时,他们改用更薄的一次性塑料色带和固体墨水。


    – 


  • 我并不是真的想了解细节,但是确实如此。


    – 

  • 1
    @Spehro’speff’Pefhany:现在你让我感觉自己老了……


    – 

  • 还应该提到的是,fraktur 实际上并不是等宽的。例如,单词 𝔄𝔩𝔲𝔪𝔦𝔫𝔦𝔲𝔪𝔪𝔦𝔫𝔦𝔪𝔲𝔪𝔦𝔪𝔪𝔲𝔫𝔦𝔱𝔞𝔢𝔱 中所有“i”、“u”、“n”和“m”的垂直笔画都应该等距,因此“m”实际上应该是“i”的三倍宽


    – 

在 20 世纪上半叶,德语国家也有使用 Fraktur 字体的打字机。这些打字机通常带有典型的 Fraktur 连字符 ch、ck、tz、st 和长 s 作为附加字符。打字机断字没有标准化,也就是说有多个版本。[…]

然而,Fraktur 字体并没有在打字机上流行起来,因为它们作为非比例打字机字体非常难以阅读。为打字机配备比例 Fraktur 字体的尝试也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