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ingroup

以下旧相机闪光灯正面的绿色/橙色/M 开关有什么用途?它对背面的图表有何影响?

里面没有数字电子设备,而且似乎盖住了一个洞,可能是光传感器

\endgroup


5 个回答
5

\begingroup

那是自动晶闸管闪光灯。晶闸管在根据设置(绿色/橙色)看到一定量的光后会关闭闪光灯,而设置本质上是功率设置。

在手动模式下,晶闸管被禁用/阻断,闪光灯的全部功率可以使用整个范围,包括橙色行。它将始终使用全功率。

当晶闸管在全光圈(橙色)下启用时,它也可以使用包括橙色行在内的全量程。只是它可能(或可能不会)在使用全功率之前关闭闪光灯,这取决于所感应到的反射光。

并且,在启用受限光圈(绿色)的晶闸管后,它可以使用全量程直至绿线。它还可以在使用完所有可用电量之前关闭闪光灯。由于受限光圈,闪光灯必须发出更多光线,晶闸管才能接收到足够的光线,从而终止闪光。即在 6 米处,绿色模式将比橙色模式多发出两档光线。

\endgroup

3

  • \begingroup
    我认为开关控制着晶闸管将任何剩余能量倾倒到地面之前需要接收的反射光总量。在绿色位置,只要设备接收到的光能量与从 6 米外相当暗的物体反射回来的能量相当(假设不间断充电),它就会倾倒。在橙色位置,当它接收到的能量(较小)与从 10 米外的物体反射回来的能量相当时,它就会倾倒。
    \endgroup


    – 

  • 1
    \begingroup
    不存在“全功率晶闸管”和“低功率晶闸管”。相反,您拥有不同光敏度的晶闸管模式。两种模式都能够产生完全相同的功率(如果您遮住传感器,则与 M(全功率)无法区分)。 绿色模式在接收到比橙色模式所需的更多光线后会关闭,直到关闭。因此,绿色模式适用于较小的光圈,但在较小的距离下会达到最大值。当闪光灯未达到极限时,绿色模式会输出 4 倍于橙色模式的功率。
    \endgroup


    – 

  • \begingroup
    @user107063,我发现我忽略了绿色模式的限制光圈…我会编辑我的答案。
    \endgroup


    – 

\begingroup

闪光灯基本上带有测光表,并会尝试自动调整其功率。由于无法与相机通信,因此您必须设置正确的使用场景。

设置M

无自动功能。光传感器被遮挡。请参阅表中的黑色方块,找到给定闪光量的正确手动设置。

设置橙色

它会尝试以有限的方式自动调整功率。请参阅橙色行。

设置绿色

它会尝试以有限的方式自动调整功率。请参阅绿色行。

例子

您想要拍摄距离约 6 米远的人物头像,并且已将 ISO 100 胶卷装入相机:

  • 将闪光灯设置为绿色,
  • 将相机的光圈设置为 f4
  • 选择您想要的快门速度,该速度要比闪光同步时间长。旧胶卷相机通常为 1/60 或 /1/125。

为什么快门速度不会改变设置?因为闪光脉冲太短,快门只会影响环境光。

笔记

您可能会问,如果是自动的,为什么还必须将相机设置为表中所述的设置?这是因为您的闪光灯无法读取您的设置,因此“程序”必须基于给定的设置。更现代的自动设置(如 TTL)始终需要与相机通信。顺便说一句,可能没有进行数字处理,它只是传感器中这么多光将产生那么多输出功率的硬连线比率。

\endgroup

5

  • \begingroup
    谢谢你的回答,但假设拍摄对象距离 4 米,是否意味着你必须使用手动设置?如果是这样,那么自动设置的意义何在?
    \endgroup


    – 

  • \begingroup
    它是自动的吗?我的理解一直是它输出一定功率。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根据距离调整光圈;在较远的距离,你需要打开光圈以解决光线衰减问题,反之亦然。我的理解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眼睛不会被使用。
    \endgroup


    – 

  • \begingroup
    @timvrhn 您可以在前面看到光传感器。这通常意味着这是一个自动晶闸管闪光灯,当足够的光反射回该传感器时,它会切断闪光脉冲。M 模式是唯一需要根据指数调整距离的模式。
    \endgroup


    – 

  • \begingroup
    @davolfman 知道为什么有两个自动模式吗,分别对应两个距离?你会认为,如果仪表能够判断何时输出了足够的光,就不需要进一步考虑距离了
    \endgroup


    – 

  • \begingroup
    @timvrhn:如果光圈不够大,闪光灯就无法产生足够的光线来充分照亮远处的物体。我的回答涵盖了为什么人们需要这两种模式。
    \endgroup


    – 

\begingroup

我在 1980 年代就有这样的装置。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它总是会将一定量的能量放入主存储电容器中,然后在触发时将该能量转储到闪光管中。次级电路将测量接收到的光的累积量,并使用晶闸管释放闪光灯电容中尚未被闪光灯管转换为光的任何能量。虽然将电容放电到地似乎(并且确实)比仅仅“关闭”灯管更浪费,但出于各种原因,让施加电压时不导电的设备保持不导电状态直到触发要比让设备中断已经流动的电流更容易。

在手动模式下,次级放电电路将被禁用。在“绿色”模式下,当接收到中等量的能量(相当于从 6 米外的典型物体反射的能量)时,它将触发。拍摄典型物体时,与手动模式相比,绿色模式可能会减少发射的总光量,但永远不会超过照亮 6 米外的典型物体所需的光量。在“橙色”模式下,触发放电电路所需的光量较少,相当于从 10 米外的典型物体反射的能量。

与绿色模式相比,使用橙色模式有两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1. 优点1:它可以在更远的距离范围内使用。

  2. 优点2:对于受试者来说,它可能不那么令人眼花缭乱。

  3. 缺点:需要使用更大的光圈和/或更快的胶片速度。

如果想使用慢速胶片,又不想让光圈过大,而且拍摄对象距离不太远,那么绿色模式可能比较有利。该模式的设计初衷是希望其发出的光线中的大部分会被反射回来,这样较小的光圈或较慢的胶片就能捕捉到足够的光线。但是,如果拍摄对象距离超过 6 米,闪光灯发出的总光量可能不足以照亮拍摄对象。

\endgroup

5

  • \begingroup
    只有在非常早期的设计中才会释放多余的电容器能量。除了最古老的设计外,所有设计都具有“熄灭”晶闸管,它可以将主闪光晶闸管从雪崩模式中踢出,并以极小的能量损失结束闪光。因此,您使用的电量越少,重新触发的速度就越快。即使是后来的设计也使用 IGBT 晶体管,不需要复杂的电路来熄灭。这基本上允许背对背预闪光和主闪光,这对数码相机很重要。
    \endgroup


    – 


  • \begingroup
    @user107063:我的印象是,很多廉价闪光灯,尤其是 1980 年代的闪光灯,除了灯管本身之外,没有“主晶闸管”。根据 IGBT 的 Wiki 页面,防闩锁 IGBT 在 1990 年代开始实用,而那个闪光灯看起来比那还要老。
    \endgroup


    – 


  • \begingroup
    是的,这将是一个晶闸管电路,而不是 IGBT 电路,但肯定是一个可以熄灭的电路。我记得的电路使用电感/变压器来短时间接管主晶闸管的管电压。仅短路电容器的问题是,能量必须转移到某个地方,而闪光灯在低能量下闪光时会立即过热。此外,这对于电池供电的闪光灯来说相当不受欢迎(早期的闪光灯实际上使用主电源,而这并非考虑因素)。
    \endgroup


    – 

  • \begingroup
    @user107063:如果有人每小时用闪光灯拍摄很多卷胶片,有时不到一分钟就拍完一卷,那么他肯定需要带晶闸管淬灭电路的闪光灯,但我用 35 毫米相机的闪光灯拍摄的照片总数可能接近 100 张,而不是 500 张,而且我怀疑我并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人。无论如何,我认为其他答案都没有提到传感器在接收到总光量后会切断闪光灯的事实,调整的是能量不是功率,…
    \endgroup


    – 


  • \begingroup
    …或者——更重要的是——使用绿色和橙色设置之间的权衡,以及橙色设置可能更适合不喜欢明亮闪光的拍摄对象的事实。
    \endgroup


    – 

\begingroup

背面的整个刻度只是针对指数 22 @100ASA(以米为单位)的预先计算的值,并且绿色和橙色值线具有相同的输出(distance × aperture在任何给定列中大致恒定),所以我看不出线条和另一侧开关的位置之间会存在什么关系。

我认为,当使用闪光灯补光时,绿色和橙色开关 (*) 位置只是降低功率输出,可能是为了指示强或中等背光。

(*) 假设它是一个开关,而不仅仅是某个测量元素前面具有不同不透明度的滑块。

\endgroup

1

  • \begingroup
    它是一个覆盖传感器的滑块
    \endgroup


    – 

\begingroup

总而言之,从以上答案来看:

  • M 为满输出功率(~22 GN)
  • 绿色和橙色根据反射回来的光降低输出功率
  • 橙色对反射光比绿色模式更敏感,因此在相同距离下会比绿色降低更多档闪光灯功率。

\endgroup

1

  • \begingroup
    GN?肯定不是十亿牛顿。
    \endgro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