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中,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会根据几个标准进行评估,包括可证伪性(被证明错误的能力)、预测能力(准确预测现象的能力)、内部一致性(无矛盾性)、简约性(解释的简单性或优雅性)和实证支持(从观察和实验中收集的证据)。

然而,在评估相互竞争的宗教时,目前尚不清楚哪些认识论工具(如果有的话)可以帮助确定它们的相对可信度。首先,人们普遍认为宗教不是科学理论,因此用科学标准来比较它们似乎并不合适。即使我们放弃“科学”限定词,宗教是否可以被视为“理论”也是有争议的(请参阅)。

既然科学标准在这种背景下似乎不合时宜,那么有什么替代的认识论工具(如果有的话)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相互竞争的宗教主张、世界观或“理论”之间的理论分歧?


注意:你可以将这个问题视为宗教哲学版本的“

17

  • 4
    它通常是暴力,无论是暗示的还是实际的。


    – 

  • 4
    你应该把你的思考推向合乎逻辑的结论。宗教不是科学理论,所以科学标准并不合适,但它们也不是理论,那么“解决理论分歧”为什么就应该合适呢?它们是生活方式,包含传统、文化、价值观、道德等,知识主张服从于此。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中解决分歧是有意义的,比如在科学或政治中,而不是在它们之间解决分歧。当使它有意义的元素不共享时,就没有“解决”。充其量,共存而已。


    – 

  • 2
    宗教战争:这是我们目前(试图)解决它的方式。


    – 

  • 3
    “用科学标准来比较它们似乎不太合适。”——为什么不呢?世界上各种宗教的激增让我怀疑,如果人类拥有某种“看”宗教问题真相的器官,那么平均而言,它不可能非常准确。


    – 

  • 2
    @Conifold 那么,一个公正的外部观察者会如何在众多宗教中选择一种宗教呢?或者你是说他们不应该选择其中任何一种(这个问题是无法判定的)或者他们应该选择所有宗教(多元主义/共存)?与科学打个比方,我们应该对“地球平面说”和“地球圆形说”持多元主义吗?


    – 



5 个回答
5

宗教是信仰的领域,而不是哲学的子领域。因此,宗教不属于认识论原理适用的领域。

  1. 有时两种不同宗教的信徒都承认自己无法说服对方,因此双方以互不相容的世界观共存。
  2. 但历史也表明,不相容的宗教之间的差异会升级为暴力行为的情况有很多。
  3. 如果两种宗教都被淡化到这样的程度:我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种现象,那么这将是一个虚幻的解决方案。

3

  • 但要小心,不要试图稀释钠。


    – 

  • 嘿 – @ScottRowe – 我以为水加钠会产生…地球之盐! – 当然,它会产生一点热量。但我们需要盐才能生存 🙂


    – 


  • @ScottRowe。如果我原来的第 3 点没有用英语正确表达出来:我改变了措辞。——我不是母语人士。


    – 


相互竞争的宗教世界观或“理论”之间的理论分歧如何解决?

等标签的文章。它们都不寻求解决差异,而只是寻找差异(以及可能的共同点)。不过这些仍然可以作为起点。

比较宗教学是宗教研究的一个分支,系统地比较世界宗教的教义和实践、主题和影响(包括移民)。

比较神话学是对不同文化的神话进行比较,试图找出共同的主题和特征。

比较神学是神学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它以创造性的张力将“比较”和“神学”结合在一起。[

作为组织,宗教是渴望权力、自私自利的实体,丝毫不想向其他宗教承认神学上的失败。因此,基督教历史就是一个例子,它表明内部争端要么通过谴责、酷刑和杀戮来压制,要么导致新宗教的分裂。

解决争端的长期方法是让一种宗教生存下来,而另一种宗教被遗忘。这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被迫的。基督教传统当然是强迫皈依的历史,例如宗教裁判所、宗教战争、对少数派邪教的迫害、澳大利亚的“被偷走的一代”以及美国土著儿童寄宿学校的类似事件……所以这是一个聚集大量金钱和政治影响力来消灭其他宗教的问题,其中没有哲学。使用公立学校教授一种经文而不教授其他经文是另一种典型的方法,在各个国家的宗教压力下仍然使用这种方法。或者像塔利班对女孩所做的那样,彻底剥夺儿童的教育。

更为和平的现象可能是宗教之间“相互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团结信徒并对抗物质主义。例如,宗教通过将当地传统和习俗(毫无理由地被贴上“异教”的标签)融入教堂来提高新地区的皈依率。

1

  • 是的,这一切都是心理学,而不是哲学或“宗教”。这是人类的本性。


    – 

也许你应该看看这个: https:

2

  • 1
    也许你应该看看 SE 简介?


    – 

  • 1
    @Gion – 谢谢你的链接。你能否添加一些细节或其他内容,比如简要概述为什么这本书与这个问题相关,或者甚至简要概述作者在达成共识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宗教”和“科学”?


    – 

因此,就我个人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我很想将严格的分类抛诸脑后,因为世界观冲突几乎处于可以想象到的每一条“哲学食物链”的顶端!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考虑个别标准;因为实际上,我认为您引用的许多科学理论标准在这里都很好用,只是对新环境进行了一些补充和调整。我怀疑这是因为真理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无论是科学的、精神的还是其他的。(有些宗教会提倡荒谬是一种力量,我将在下面的第 3 点中对此发表我的看法。)例如:

  1. 可证伪性。 例如,每当有人说“由于科学或历史缺陷,圣经不可信”时,他们就承认,即使是无意的,圣经是可证伪的。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调查;当我们发现——哎呀!——这是我们缺乏理解,而我们必须“赶上”圣经时,这可以成为其可靠性的更有价值证据,而不是一开始就没有明显的错误。现实世界的历史,以及现实世界和诚实的目击证词,比童话“更混乱”,通常需要一些“解开”和调查才能完全理解。但如果一种宗教声称文本是绝对正确的,但它在事实上却包含明显的错误,这应该会严重损害其可靠性。
  2. 预测能力。 我认为这是适用的,但需要进行一些调整/说明:

    (A)
    预言:这是预测性的,但只是经过调整,被视为事后的事情。这里的预测能力是预言实现之前的预言、其特异性以及在当时条件下自然预测的概率的函数。如果宗教预言被证伪并过期(超过承诺的时间范围),这显然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B)
    启示:如果它可以揭示你内心的某些东西,而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充分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预测”能力,只是不是时间的函数,而是光的函数:或者,上帝证明他知道隐藏在别人身上的东西。例如,保罗说,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秘密显而易见,那么一个人应该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一点,这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哥林多前书 14:25;参见约翰福音 4:39)。
  3. 内部一致性。 我确实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约翰认为“没有谎言是真理”(约翰一书 2:21);也就是说,真理本质上是连贯的。这听起来可能过于简单,几乎不言而喻——也就是说,直到你参与了一场关于世界观的哲学讨论!据我所知,一些宗教主张荒谬是一件好事。现在,虽然先进的真理对于有限的生物来说可能是难以理解的,但这与自然界中公然的、明显的荒谬不同。至少,如果使用任何类型的逻辑认识论,荒谬不可能成为相信某事为真的理由,从定义上讲。充其量,在这样的比较中必须忽略它,将其完全归入一个单独的领域。允许荒谬进入逻辑讨论不会带来任何光明,相反,它会给整个事情带来巨大的黑暗迷雾。争论为什么一种荒谬的东西本质上比其他荒谬的东西更好,这显然是不连贯的。
  4. 简约。 我认为这有一定的价值,尽管需要注意的是,缺乏明显的连贯性可能是由于我们的理解有限。但在我看来,检测到的连贯性确实是一种理想的特质。思想体系越是优雅,它在这个意义上就越有分量;解释越是“临时”,它就越没有分量(甚至是有害的,如果严重“扭曲”的话)。例如,保罗认为整个旧约社会道德法都是一个单一的原则:“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也就是说,社会道德法就像一颗美丽的钻石,在旋转视角时会改变其色调和闪光,但在其下方,却是一颗连贯的宝石。
  5. 实证支持。 与第 1 点和第 2 点类似。我想补充一点,在某种意义上,实证细节很重要,就像琐事在法庭审判中对证人的证词很重要一样。证人声称,他在 5 点到 5 点半之间在杂货店买了一些水果圈和牛奶,然后回家,在路上看到了抢劫。他计划第二天早上吃什么早餐本身并不特别重要;但即使是这些细节也可能在审判中变得至关重要。如果他在水果圈问题上撒谎,那么他可能也在撒谎,说他看到的抢劫犯是谁!如果一个有大量科学、历史和其他实证陈述的来源被证明是诚实的,那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为那些我们无法根据案件性质进行实证验证的领域提供可信度。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其他一些随机的认识论工具。例如,圣经邀请人们“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诗篇 34:8),这是一个内在(主观)挑战;我认为内在证据在这里完全有效,甚至非常重要。另一个工具是其他人的个人证词,根据你对他们的了解和他们的可信度进行适当的权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但承认社会影响可能像巨大的货运列车一样,多次享受前几代人的好处或遭受损害)。另一个可能是来源的“诚实”——例如,它是否以诚实的方式记录了英雄的缺点。

然后我认为有些东西实际上并不是工具,而是磨刀锉和润滑油。始终保持诚实非常重要,无论是在我们的内心思想中还是在与他人相处时;因为如果我们可以在小事上欺骗自己,我们怎么能在大事上相信自己呢?耶稣认为“光明”(这是一个涉及认识论的圣经术语)的一个大敌人是“邪恶”,广义上讲,它包括任何“撕裂”或“撕裂”美好的东西,如真理、道德善良或其他任何东西。因此,内部一致性(上面的#3)非常重要,不仅是一种需要寻找的认识论特征,而且是一种我们必须具备的特征,才能看得清楚。当我们说出来时,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我怀疑我们对此考虑得还不够。圣经中鼓励的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论“油”(例如,箴言 2:1-5;路加福音 11:10)是全心全意地热切、坚持不懈地寻求真理,就像人们寻找隐藏的宝藏一样;考虑到这件事的重要性,这也非常有意义。

2

  • 1
    问题是关于宗教竞争,而你的回答只提到一种宗教。


    – 

  • @tkruse – 彼得只在例子中提到了自己的宗教,但这显然适用于宗教和一般的世界观,正如第一行所说的那样。因此,所有这些观点都是完全有效的 – 事实上,当我们研究宗教变革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时,第一点在经验上是有效的。(例如,当预言的事件没有发生时,人们确实会离开教派。)


    – 


出发:

你应该把你的思考推向合乎逻辑的结论。宗教不是科学理论,所以科学标准并不合适,但它们也不是理论,那么“解决理论分歧”为什么就应该合适呢?它们是生活方式,包含传统、文化、价值观、道德等,知识主张服从于此。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中解决分歧是有意义的,比如在科学或政治中,而不是在它们之间解决分歧。当使它有意义的元素不共享时,就没有“解决”。充其量,共存而已。

2

  • 2
    那么,一个公正的外部观察者会如何在众多宗教中选择一种宗教呢?或者你是建议他们不应该选择其中任何一种(这个问题是无法判定的)或者他们应该选择所有宗教(多元主义/共存)?与科学打个比方,我们应该对“地球平面说”和“地球圆形说”持多元主义吗?(不是我的反对意见。)


    – 


  • 1
    《异乡异客》这本书有一些很有用的见解。


    –